-+
近年来,安康高新区将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效保障,充分发挥信用在助企纾困、扩大消费、激发市场活力方面的基础性作用,通过在特色街区、商业综合体等消费密集场所创新推行“信用+”场景应用,将信用嵌入到改善消费体验、提振消费信心、释放消费潜力上,以有效的信用监管和信用服务提升全域信用水平,持续优化消费环境,推动信用惠民便企,营造安全、价格、质量、服务、维权“五个放心”的消费新环境,2023年3月安康高新区获评陕南首个省级信用建设示范县(园)区。安康高新区“信用承诺+一网通办”获评“陕西省第二届信用建设典型案例”,全区市级放心消费街区1个、单位4家,区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38家,消费环境测评总指数高于全省1.2个百分点,消费者满意度为98%以上。
搭建平台信息,筑牢“放心消费”新防线。坚持“共享即监管、公示即监管”理念,建立商户信用档案、归集商户信用信息、开展信用评价,将全部商户的无形信用载入有形的“信用名片”,让商户信息像商品一样向消费者公开展示,方便消费者对比选择。编制共享清单。优化升级市(区)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功能,在省、市信用信息共享清单的基础上,规范编制信用信息共享清单,明确信用信息共享内容、方式、责任部门等要求,根据工作实际实施动态调整,统一信用信息数据标准,完善经营主体数字档案,通过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及时、准确、完整、安全共享相关信息。数据归集管理。以信用中国(陕西安康)及安康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为载体,向上依托省平台接入省市信用机构征集企业的涉及行政许可、行政执法及司法惩戒等领域奖惩信用信息;平行对接市级科技资源统筹中心、人行安康分行等金融机构;向下归集经发、金融、税务等行业部门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;构建覆盖全区的信用信息共享共用“一张网”,做到市场主体基础信息、执法监管和处置信息、惩戒信息以及行政检查、信用承诺、消费投诉举报等“应归尽归”,归集各监管和职能部门涉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数据1.18亿条。完善评价体系。制定《安康市高新区市场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(试行)》,建立完善市场主体信用综合评价体系,依托信用评价分析系统、信用风险预警和闭环管理系统,科学合理构建数字化评价模型,并结合行业信用评价结果和社会监督效果,由系统自动生成“优+、优、良、中、差”五级的“千分制”信用评价机制,每月进行动态更新,由平台“大数据+AI信用风险管理”机制根据经营主体信用评价和信用风险进行自动判别和自动分类,在容缺受理、承诺办件时自动向相关受理部门和用户发送“预警关注”和“温馨提示”,为监管部门开展“双随机”抽查、分级分类监管和执法资源合理匹配提供依据。
拓展应用服务,打造“放心消费”新场景。平台为行业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提供经营主体全面的信用信息展示、关联风险画像、信用等级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,实现重点领域违法失信行为线索主动预警、自动推送,做到执法检查、结果归集的业务闭环,精准开展监管行为和联合奖惩措施。注重信用承诺。推行“容缺受理+信用承诺+一网通办”审批模式,从商户注册开始,推进信用承诺,让经营主体办事材料提交、服务申请、帮办代办等政务服务事前环节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,统一设置9大类《信用承诺书》,通过系统自动进行信用核查、自动电子证照库比对,为实行行政审批事项和企业落地运营服务事项“信用+审批”“信用一码通办”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。信用承诺制让经营主体认识到,不仅经营前需要承诺、经营中需要践诺、经营后需要检诺,诺通过经营主体说、监管部门检、消费者评,营造消费市场诚信经营浓厚氛围。推行信用优选。以“诚信示范园”试点,配套小程序技术支持,统一设置“信用一码通”二维码识别牌。入驻商户扫码在客户端进行主体身份认证、查询“信用优选”评价、查看监管巡查抽查公示信息以及投诉等;消费者不仅可以通过扫码实时查看商户执照信息、经营状况、监管记录、许可情况等信用信息,还可以按照二维码上提供的信用评价渠道进行实时投诉举报,有效实现了“点单消费、一键维权、消费评价、无忧退货”闭环式管理。市场监管人员通过扫码核实市场主体认证情况、查询信用信息,接受系统推送的风险监测预警,实现了关联消费者投诉举报的线上巡查功能,形成监管信息共享、监管业务协同和执法检查反馈的闭环机制,为放心消费积极“背书”。开展信用激励。通过信用信息平台内嵌的激励机制,对动态评级优选名录库中的商户,系统自主识别关联对象、自动兑付消费优惠直补“立减金”政策。消费者通过微信支付正常消费,立即获得立减金直接抵扣实付金额,消费差额通过政府主管部门、商圈平台以及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共同提供补贴的模式,经过核算商圈平台提供的入驻商户营业额数据,按照一定比例分配“立减金”补贴,营业额越多的诚信优选商户将分配到更多的支付“立减金”,倒逼经营户以品质取信、以服务取胜。
强化机制建设,营造“放心消费”新环境。为持续营造信用消费的浓厚氛围和机制保障,创新监管理念、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,发挥政府引导、行业自律、部门监管、社会监督的作用,进一步规范消费市场秩序,打造放心消费的社会诚信环境。注重诚信宣教。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机制作用,定期组织辖区商户,开展诚信培训,通报守诚信经营者、曝光失信经营者,以手机短信、微信公众号、“3.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”“6.14信用记录关爱日”等,宣传守信和失信典型案例,加强信用知识宣讲,引导商户“知信、守信、用信”。引导商协会行业建立诚信自律机制,制定行业诚信经营公约,借助商协会活动普及信用知识,弘扬诚信文化,引导诚信经营。联动开展奖惩。建成并推广应用联合奖惩系统,将实施联合奖惩作为必要环节嵌入到行政审批、事中事后监管、公共资源交易等行政管理业务流程中,细化落实国家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,对消费者“好评”商户,除加强“立减金”补贴外,部门定期上门征集其意见建议,并提供办事服务,让商户享有诚实守信“绿色通道”;对消费者“差评”商户,通过温馨提示、预警关注、资格限制、取消服务等措施实施约束制约,倒逼商户改进服务、兑现承诺;对经核查属实的虚报冒领政策补贴、无故拒缴或恶意拖欠水电、物业相关费用等具体失信行为,依法联合执法追缴冒领资金和应缴水电气讯等费用;对群众反映强烈、社会影响大的失信行为,加大跨地区、跨部门、跨领域的联合惩戒,运用高新区门户网站加大失信曝光,大幅提高失信成本。推动信用修复。创新机制当好“引导员”,针对失信商户,采用电话通知、信函提示、上门走访等方式,让商户熟知失信后果,并引导其主动对接行业主管部门,落实《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(试行)》,了解信用修复条件,对标做好信用修复整改。优化流程做好“指导员”,要求行业主管部门探索推进信用修复程序化、便利化,优化流程、缩短时限,让商户办事快、少跑路。强化帮扶当好“服务员”,对于满足修复条件的“即刻办理”,对提交的修复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,在初审时逐一对市场主体联系人进行“一对一”指导,辖区360余户失信市场主体信用得到修复,做到以工作人员辛苦指数换取失信主体幸福指数。
责任编辑:黄玉萌